升级了!千佛山风景区摩崖造像及碑刻群获批省级文保单位
    近日,千佛山风景区摩崖造像及碑刻群通过了省级文保审核,成为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。

此次申报省级文物的造像及碑刻群包括千佛山兴国禅寺摩崖造像130座、佛慧山开元寺摩崖造像88座、黄石崖摩崖造像88座、大佛头摩崖造像5座;清乾隆“千佛山极目有作”碑刻1处,清“禁于千佛山凿山伐树特示”碑刻1处,清乾隆历山铭碑刻1处,清光绪丁宝桢十二屏风碑刻12处。

这些造像碑刻是活着的历史,是无声的语言,诉说着关于千佛山的前世今生……

千佛崖摩崖造像

位于千佛山兴国禅寺南侧崖壁上,雕刻于隋开皇七年(587年)至十五年(595年),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,现在尚能看出全貌和痕迹的有130尊,是中国少有的年代较久远的浮雕群,对研究我国隋代佛教颇有价值。山崖上,由西向东,依次有龙泉洞、极乐洞、黔娄洞、吕祖洞,佛像雕刻精致,刀法纯熟,线条流畅,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。公元581年,杨坚总揽朝政,继而取代北周,建立隋朝,出于政治的需要,重新恢复佛教,又因为他的生母是济南历城人,为了纪念她,便在济南大兴佛事,于是,济南凿窟造像之风也随之盛行。千佛崖造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。

开元寺摩崖造像

位于佛慧山与平顶山之间山谷的中部,三面峭壁陡立,松柏四方笼罩,藤萝垂壁,满目苍翠。如今寺宇已倾圮,仅石窟造像以及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名人题刻较完整地留在岩壁间,具有较高的人文考古价值。2015年,开元寺遗址保护工程展开,通过加固不稳定山体、提升周边环境,使得开元寺遗址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。

黄石崖摩崖造像

位于佛慧山景区内罗袁寺山北侧350米处,为济南最早的石窟造像群。造像开凿于北魏正光四年(523年)至东魏兴和二年(540年),全部造像集中在天然石窟及左右崖壁上,共分7区。雕刻刀法纯熟洗练,其艺术成就可媲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。相传,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的黄石公曾隐居在此,又因山岩呈黄色,故名“黄石崖”。黄石崖造像是研究山东佛教的重要史料。

大佛头摩崖造像

位于佛慧山北侧峭壁上。佛龛内有整块条石刻成的一尊佛像,高7.8米,宽5.35米,因仅刻胸肩以上,俗称“大佛头”。开凿于北宋景佑二年(1035年),至近代重修佛龛。拱眉上刻有清末御史张英麟所题写的“大雄宝殿”四个大字。佛龛外东侧石壁上有北宋景佑三年(1036年)镌刻的方形密檐浮雕塔两座,体态玲珑,风格典雅。佛像西侧石壁刻有明朝万历年间(1573——1620年)的重修题记,现已风化。

乾隆御碑

位于千佛山兴国禅寺西门南侧石壁上。乾隆十三年(1748年)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来济南登上千佛山,看到青翠峭拔的山峰,姿态各异的石佛,清澈如璧的甘泉,芳菲翠绿的丁香,参差错落的精室,不禁诗兴大发,乃赋《千佛山极目有作》诗,对千佛山大加赞扬。

历山铭碑

镶嵌于千佛山历山院山门内南墙上,清乾隆六十年(1795年)阮元撰文,桂馥书写。两位都是乾隆进士,阮元是清代骈文大家,文章写得极为优美,桂馥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隶书家,《历山铭》堪称其隶书代表作。两位杰出学者的文笔书法交相辉映,弥足珍贵,为千佛山增色不少。

丁宝桢碑

镶嵌于千佛山兴国禅寺东门外南侧墙壁上,总共十二块碑刻,又称十二屏风碑刻。据记载,十二屏风碑刻立于清朝的光绪元年(1875年),碑文出自《诗经·大雅·荡之什》中的《抑》篇,字是由山东巡抚丁宝桢颜体正楷所书写。石碑在“文革”中被砸碎,后来拾残片修复,镶嵌成一壁,高1.3米,长7.2米,120行500余字,字约3厘米见方。书体行楷,笔力遒劲,字字清晰可辨,尽显丁宝桢书法功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