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佛山山会已700岁“高龄” 曾叫“柿子会”
文/片 大众网记者 张娜

  10月16日,千佛山“九月九”重阳节山会热闹开场,精彩纷呈的吴桥杂技表演、戏曲专场,琳琅满目的民俗手工艺,各具特色的名优地方小吃,每天吸引着3至4万游客纷至沓来。一个喧嚷热闹的千佛山山会,早已经成为济南的文化名片,更是济南山会历史变迁的见证者。虽说今年是第33届山会,但其实它已是700多岁“高龄”。

  一位商户的执着

  10多年风雨无阻来赶会 专做老济南味道

  千佛山500余米长的主山道上,两边摊位栉次鳞比,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或看热闹或品小吃的游人。站在山脚抬头看,整条主山道上摩肩接踵、吆喝声、叫卖声、锣鼓声,一派热闹喜气。

  杨道兴的“杨氏茶汤”摊位靠近山脚,吸引着不少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前来喝一碗茶汤。43岁的杨道兴是山会的常客,十几年的时间里风雨无阻。

  他的摊位前有一把一人高的茶壶,摊位上摆满了十几种做茶汤的配料。从父辈那里学会了做茶汤之后,杨道兴一直坚持着这种济南味道。有客人来买茶汤,只见他麻利地调制配料,再从大茶壶里倒出热腾腾的泉水,一碗茶汤不到一分钟就做好了。

  济南的“泉水茶汤”有着“茶汤非茶”的称呼,制作配料有黑芝麻、葡萄干、红糖等。杨道兴做的茶汤入口粘稠香甜,每年山会都有老主顾上门,专门找他喝茶汤。“在这里十几年了,感情很深。”杨道兴说,自己无论多忙,只要千佛山山会一开,他就一定要来。

  和杨道兴一样的商户不在少数,章丘伍忠黄家烤肉、陈氏冰糖葫芦、龙山黑陶……多是冲着千佛山山会的浓厚氛围和传统文化,一年一年地坚持着。

  一位老人的回忆

  上世纪80年代的山会 商贩可以排到文化西路

  在一家剪纸摊位前,70多岁的杨老先生和老伴相携驻足观望,不时为摊主的现场剪纸手艺喝彩。交谈中,老人告诉记者,他每年在山会期间都要来转转,已经成为习惯。

  “30多年前,山会上的摊位和游人可以穿过千佛山北大门,一直延伸到文化西路和千佛山路交叉口一带。”老人说,那个时候,多数商贩在地上铺一层布,直接把商品摆出来,就能卖了。卖的商品当然也没有现在种类繁多,多位葫芦、柿子、小吃等。每年的济南,一到九月九重阳节千佛山山会,就热闹起来,济南本地人蜂拥而至,周边地市也有很多人慕名前来。

  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从1982年第一届千佛山山会开始,至今已经举办33届。随着山会的游人越来越多,他们考虑到安全、质量等因素,山会的布展严格控制在景区内。而且,现在每年山会的摊位都会公开招标,今年约有130多家商户进会,除了济南本地商户,还有全省十七地市、山西、河北等地慕名而来的商户。

  一段历史的轨迹

  千佛山山会起源于元代 最初只是登山赏菊

  济南一直有九月九登千佛山的民间习俗,山会便是由此演变而来。

  据载,千佛山山会兴起于元代,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。最初,千佛山山会一年两次,于春季的上巳节和秋季的重阳节期间举行。上巳节是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,魏晋时固定为三月初三;元成宗大德年间(1310年前后),千佛山庙会始成定例,源自汉代的习俗,三月上巳日到水边沐浴,叫做“修禊”以除不祥。

  相传元代时期,定每年三月三、九月九日于各州县通祀三皇,千佛山寺内僧人举办佛事活动,达官贵人、善男信女前来焚香叩拜,游山赏景,平民百姓也来虔诚祷告,乞求神灵庇佑。为应祭祀需要,商贾便带着应时的商品进山来。从此,千佛山也就由单纯的文人登高,变成了各阶层聚集的庙会了,这种风俗已经沿袭了好几个朝代。

  解放后,千佛山山会依然存在,且规模愈来愈大,登山赏菊的雅趣愈来愈浓。一进农历九月,登高者便纷至沓来,在临近重阳节的前几天,有的就从全国各地,拉着当地的特产,赶来这里“安营扎寨”。 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,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,庙会期间,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,赶庙会者多买柿子而归,故千佛山庙会又有“柿子会”之称。

  由于历史原因,千佛山“九九”重阳山会曾一度中断,1982年才得以恢复。

  如今的重阳山会,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,以突出民间艺术、民俗文化为主题,“看大戏、品小吃、赏民俗”逐渐成为山会的主要内容,经久不衰的的民俗风,雅俗共赏的山会特色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喜爱。2009年千佛山山会还被正式批准列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已经成为知名的城市文化品牌之一。(大众网10月24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