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佛山佛迹
  佛教自2000多年前从印度国传入后,便在这片大地上遍地开花,之后在梁朝达摩祖师只身来到中国,传授佛法,止于六祖慧能,自此创立了禅宗五大派。期间虽历经多次却难,可从未因此而终止求法的过程,最终发扬成了与儒、道齐名的三教之一,而最终与“儒、道、佛”的三教合流。同样在齐鲁大地上,济南的千佛山正是佛教石窟雕像艺术的汇聚之地,集数千年佛教文化的传承,演绎着佛法的精妙。

 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区的南部,海拔高度258米,古时称靡笄山、历山,又称舜耕山,在隋代于此开凿佛像后,岩石镌佛,遍布山崖,逐改称“千佛山”,沿袭至今。千佛山历史悠久,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,记载着众多的历史典故和民间美丽的传说故事。唐朝段成式在《酉阳杂久且》中记载了历山的来历:“齐都接历山,上有古铁锁,大如人臂。绕其峰两浃。相传,本海中山,山神好移,故海神锁之,锁断,飞来此矣。”现在登上山顶,有一把大铁锁,穿在手腕粗的铁链中间,盘绕在山石上,演绎了这段离奇的传说。山中的每一处古迹大多有着相关的历史传说,为游人所津津乐道。

  以“千佛”命名的山自然是遍布着无数的佛像石刻和寺院,随意的观望即可见到佛像立于道旁或刻在山崖的石壁上,寺院在树丛中隐现,耳边均是佛乐声声,完全置身于广博的佛法世界,感受到佛所带来的清净与祥和。佛像石雕大多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,最早造像为隋代的六十余尊石佛。在千佛崖下还有极乐洞、黔娄洞和龙泉洞,其中极乐洞中十六尊佛像最高达三米。隋开皇年间,依山势凿窟,雕佛像多尊,并建“千佛寺”,渐有千佛山之称。至唐贞观年间,重新修葺,将“千佛寺”改为了“兴国禅寺”。

  千佛山风景绝佳,东西横列如屏,林木茂盛,登山路盘旋而上,蜿蜒回环,有松柏夹道,浓荫蔽日。枫树还是千佛山一大特点,从山下到山上,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枫树,当地居民叫它们菩提树。这些枫树不仅栽植年代久远,长势繁茂,而且树姿优美,叶形秀丽。每当秋季来临之际,叶片逐渐变为红色或黄色,飘落于路旁,分外引人眼目。自古以来,秋枫之美,枫叶之态均是文人们诗兴迸发之时,纷纷赋诗吟咏加以描绘,此时正是“染得千秋林一色,还家只当是春天”的感觉。沿途还有唐槐亭、云径禅关坊。自半山北望,可见卧牛山、华不注山、鹊山、凤凰山、标山、药山、北马鞍山、粟山、匡山,九峰峭立,借用李贺“遥望齐州九点烟”诗句,建“齐烟九点”牌坊于盘路中。站立坊内遍观四处,树木繁密,佛雕寺院隐没其间。

  沿登山道拾级而上,夹道两旁林立佛像无数,姿态各异,巨大的卧佛神态安详。途中有一唐槐亭,亭旁古槐一株,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。登上半山间的一览亭,凭栏北望,若是气候适宜,近处大明湖水面如镜,远处黄河奔腾如带,泉城景色可一览无遗。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云径禅关坊,正面刻有“云径禅关”四个字,它是由济南书法家黄立孙所题写。其意是:寺院高耸,云雾缭绕,人们至此进入佛门圣地。反面刻有“峰回路转“借以形容此处之险峻。往前走还有乾隆御碑,碑上刻着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览千佛山时题写的一首有关风光的诗,诗中主要描绘了千佛山的秀丽景色和千姿百态的石佛雕像。如此名人古迹处处可见,极尽赞美山中的景色和佛法的博大精深。

 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。兴国寺是济南最大的佛教寺院。在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"第一弥化"四个篆体字,每字约有4米见方。千佛崖上历代刻有石佛无数,年代悠久,具有很高的古代雕刻的艺术价值。东侧的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,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龛,内有一尊头部佛像,高7米,宽4米多,俗称“大佛头”,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雕。( 文章阅读网:www.sanwen.net )

  兴国禅寺居于千佛山山腰,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。依山势地形,凿壁建屋,高低有分,错落有致,背靠岩石,面开大门,侧边岩石均凿佛像,罗列在前后左右。寺内有大雄宝殿、观音堂、弥勒殿、对华亭。山门朝西,两侧镌有楹联:“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,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”。 是由清末秀才杨兆庆所写。尽管游人无数,可又有几人能真正惊醒而迷途知返呢。南侧千佛崖上,存有隋开皇年间的佛像130余尊佛像,均依山壁凹凸其形,雕琢出大小不一,神态姿势各不相同的佛像。无论你行走在哪个位置,眼前总能见到佛像,隐现于山体间的树木丛林。

  在观音园内,一尊巨大的观音塑像站立于莲花坛上,右手持柳枝,左手托净瓶,安祥的面容透出对万千世界的慈爱。水池里众多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,神色凝重,姿式端庄,清澈的池水,翠绿的树木,牌坊门楣上的“慈航普渡”、“普施甘露”等题字,园内石碑上有“众善奉行,诸恶莫作”以此告诫世人,墙壁青石板上是线条优美的佛法图画,无处不是佛法文化的体现。

  在寺的后侧边就是千佛崖,其中有隋朝镌刻的佛像,还有唐贞观年间建造浮雕群。石窟造像源于印度,自隋朝始传入中国,之后在中国的各大名山崖壁上开凿出了具有极高艺术的佛像,是佛教文化在这片大地上得到发扬光大,进入佛文化的鼎盛时期,融合于中国的故土文化,与儒道并驾齐驱。

  在千佛山还能找到儒教与道教的踪迹。历山院是融合儒、道、佛三教合一的大杂院。内有舜祠、鲁班祠、文昌阁、一览亭。门额上“历山院”三个大字是集乾隆的字而成。舜祠就是祭祀大舜的祠堂。在千佛山所有的建筑中,舜祠的年代最为久远的,祠堂中,舜帝的雕像就在正当中,旁边是他的两个妻子:俄皇和女英。后面是他四位家臣。三圣殿内正中所供奉的三座雕像就是三圣——尧、舜、禹。尧在中间,舜左禹右。殿内的四周刻有壁画,南壁上是大禹治水,北壁上后稷耕作,东壁是治理九州。

  文昌阁中供奉着折文昌帝君,他的两侧分居者魁星和朱衣。他们都是中国神话中主管文运的神灵。文昌又名梓潼帝君,道家声称玉皇大地命其掌管文昌及人间的功名利禄。鲁班祠里供奉着的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的塑像,他发明了钜,曲尺,墨斗,攻城的云梯等工具,有许多工具现在还尚在使用。

  在千佛崖下石洞汇聚了许多的佛像,组成了一个佛像群体。龙泉洞内有20余尊佛像,洞上树木繁茂,山风吹来时,洞口发出的声音犹如龙吼,所以人们将此洞叫做“龙泉洞”。此洞是半天然半人工形式,洞深2米。洞内有泉水经石缝过滤后滴下来。极乐洞内有20余尊佛像,是千佛山上保存最完整的一组佛像,洞内正中的这三尊佛像,中间是阿弥陀佛,左边是观世音菩萨,右边是大势至菩萨。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,也是佛祖,因为这个原因,此洞便称“极乐洞”。黔娄洞中的石刻记载了隐士黔娄在此隐居的传奇故事。他是一位著名的隐士,崇尚道家思想,一生安贫乐道,修身养性,不事王侯,早年在这里凿石为洞,终生不肯下山。这些洞内的人物造型奇特,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人们的信仰,从他们身上了解到更多的经典文化,为他们造像立传,也是当时的精神寄托,由此传承至今,形成了各家文化的象征。

  在千佛山北麓的万佛洞,是集我国莫高集锦、龙门精华、麦积厅观、云岗荟萃等著名四大石窟之精华于一洞,经过精湛的艺术浓缩、重构,塑造佛主、菩萨、弟子、天王、力士28888尊,整个洞深达600余米,其中最大的卧佛长28米,最小的仅20多厘米。分别集中展现了北魏、唐、宋各时期的造像艺术之风彩,是佛像雕塑艺术最集中的展现。洞壁上的佛像,千姿百态。有写实圆雕者,有头断者,有残臂者,有风化者,有肢体健美者,有雍容尔雅者,有高鼻深目者,有曲眉丰颊者,有发络垂肩者,可谓景象万千。由万千彩塑和壁画构成一座思接千载、视通万里的石窟艺术博物馆,颇为壮观神秘。入口的“万佛洞”是由赵朴初题名的。

  万佛洞完成于唐代永隆元年。洞窟呈前后室结构,前室造二力士、二狮子,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,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。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,环绕莲花周围有碑刻题记。正壁主尊阿弥陀佛高约4米,端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,面相丰满圆润,两肩宽厚,神情安详肃穆。主佛施“无畏印”,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,唯我独尊。还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大力士,其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更加衬托出主佛面容的慈详。后壁刻着五十四枝莲花,每枝莲花上各坐一尊供养菩萨,或坐或站,或斜倚,或背靠,有的手持莲花,有的凝神静思,姿态万千,构思新颖奇特。南北佛像壁画雕各有多尊伎乐人和舞者。伎乐人手持各种乐器,形象生动传神,似乎已陶醉在自己奏出的天籁中。舞者体态轻盈,姿势优美,衣袂飘飘,仿佛正在精心演绎最曼妙的舞蹈。洞外南壁雕有观世音菩萨像,右手执麈尾,左手提净瓶,表现了“万法皆空归南海,一尘不染静禅心”的佛家至高境界。

  走在万佛洞内,沿着弯曲不一的幽深通道,石壁上布满了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,或刻或雕,或凹或凸,一种万众成佛的气氛扑面而来,幽暗的光线下,浮雕效果特别富有灵感,这些佛像仿佛显得灵动而具有生命的动态,是石窟浮雕造像艺术最完美的体现,荟萃了众多佛像雕刻艺术的精华,是佛教文化最高成就的象征,无以伦比的浮雕群像也是世界宗教信仰的在这片土地上的展现。

  走出洞外,感觉到千佛山就是佛教文化的汇聚之地,随处可见的浮雕群像演绎着大千世界的精妙。不远处一尊金灿灿的大佛盘坐在山崖边的广场上,巨大的莲花座坛,这是仿乐山大佛的造像,佛像高15米,面容慈祥的注视着世间万物,迎来送往着每一位游人到来或离开,芸芸众生或许会在佛的感召下会有所醒悟,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人间的所有生灵,营造祥和的家园。